学历精英往往是当不了作家的。你别看他们可以抄写论文,但他们当不了作家。
少数的学历精英可以竭力发挥奇技淫巧写出独树一帜的、辛辣的、讽刺的时评,但他们写不出没有意义、没有变现价值的中长篇小说,因为他们没有动机那么做。
我的姑父总说那几个有文凭的小孩说话真是不一样,很有水平!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除了岁月留下来的沧桑就剩下羡慕了。他所认为的“气质” 就是所谓的用词“高级”,成语一个接一个,一个还要赛一个高级,时不时可以得意洋洋的带两个英文字儿,普通话非常官方,讲话的感觉也非常官方,非常新闻联播,如果再掉书袋一点,来两句谁谁谁说过,那就更“气质” 乃至“气派” 了。
我姑父认为这就叫“气质”。
我自然不能评价我姑父如何如何,他毕竟不懂,我非常能理解他,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变成这般的“气质”。这些学生用白话文能把意思表达的清楚、明白已经很难了,他们还在脑子里纠结用这个成语还是那个成语,啰啰嗦嗦连个故事都不会讲,谁谁谁说过某句话倒是门儿清。请问这叫“有气质”吗?
说好听点叫“丢人”,说不好听了,这就是“下三滥”!好的不学,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学过来了。
学历越高越精英,越精英越有可能不会说“人话”、越咬文嚼字;越精英越有已知假设;越精英越严肃、越不懂寻常人的语言,越不懂得寻常人。那也就当不了作家,作家最起码的本领,就是把寻常故事讲给寻常人听。
由此我认为,学历的本质就是把人区分开。学历高的人很容易有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体现在表达方式上:他打肿脸充胖子也要争取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显的富有“学识”。
这不是得体不得体的问题,这是对与错的问题。
谁生活中会装腔作势的说话呢?谁去菜市场会说“你家卖的菜青翠欲滴”呢?什么叫“东施效颦”?就是说大家白话文都用得好好的,他非要显摆自己,好像同一个意思他能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怎么样了似的。这样的人都是亲手被自己的虚荣害了,而文凭,就是帮凶。
为什么很多老百姓会说“念书把脑袋念傻了”?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缺少了变通,缺少了务实与识时务,更重要的是,缺少了一个视角,一个用简单来描绘复杂的视角。
所以,学历精英往往是当不了作家的,就像“钱多事儿少离家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