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决定从事软件开发。原因有三点:
事实证明,当时的决策,还不错。三年后的今天,我果然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了显而易见的回报。其中,逻辑思维的习得过程最为艰难曲折,耗时最长,坎坷最多,最值得讲。
三年前,我觉得逻辑思维了不起。
我从小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是个幻想大于实践的人,是个嘴皮子功夫大于落地能力的人。这是绝大多数文科生的通病。
那时候,我不懂逻辑,我习惯了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管他有的没的。
那时候,我不怕碰到爱抬杠的,但我怕碰到理科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错,其貌不扬但一板一眼,说话有理有据的理科生。因为他说的是事实,我说的是猜想。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在理论加依据面前,我根本没有胜算。
那时候,我感觉逻辑就像个棒槌,逮谁可以揍谁,很厉害。
一年前,我依然觉得逻辑思维了不起,但,似乎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我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进步完全归功于软件开发这个工作。
在被大大小小的 bug 毫不留情的折磨后,我逐渐学会了一步步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一点点的抠细节,一遍遍的梳理代码逻辑,bug 被解决之时,也就是逻辑自洽之日。
我还要经常面对同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追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闭包」这个东西。当时我其实并不懂,随口带了两句,接着同事就问我「闭包的概念是什么?」我支支吾吾,尴尬的不行,那次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那时候,我打心眼儿里觉得逻辑真是个好东西。首先它不是主要用来打别人、攻击别人的武器,相反,它更多是用来帮助自己反省自己的工具,一个教你学好的伙伴;其次,它一点也不神奇,那些有逻辑的语句并不是天马行空想出来的,一个简单的思维框架足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最近,我又有了新的发现。
此前我认为,能有清晰的逻辑思维的人都是优秀的人,是值得更高价钱的人。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那么愿意花时间培养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当然是敏而好学的人,敏而好学的人当然更有竞争力,也当然更配得上更高的价钱。
理想情况下没错,但事实远比理想情况复杂得多。
首先,拥有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确是经过后天训练而成,姑且算是敏而好学的人,但敏而好学的人就是优秀的人吗?并不见得。优秀的人,除了要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外,还要有中等偏上的沟通能力吧,还要有实践能力吧,视野不能太狭隘吧。。。
其次,「优秀的人」和「更好的价钱」成正比吗?优秀不优秀,只是客观世界对个人的评价结果,而「价钱」(在这里用「市值」或「估值」好像更准确一些)完全是市场行为,既可能高估,也有可能低估。比如一个从事光学研究或者古汉语研究的博士,他的工作收入很有可能不及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我逐渐意识到,逻辑思维这个本领,并不神奇,甚至啊,它早就被普及了,在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人人都具备逻辑思维。
几岁的小孩子,你夺走他的东西,他知道哭。他心里一定委屈的不得了:
你为什么拿我的东西,讲不讲道理啊?!
讲道理,就是在讲公平、讲理性,讲道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逻辑思维的碰撞,因此,逻辑思维是理性的一部分。
逻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逻辑思维就像中间商,买家A和卖家B素昧平生,但事实上,A需要B,B也需要A。逻辑思维就是把A和B连接起来的人。
当我们述说一个故事的时候,当我们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当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时候,逻辑思维从中扮演的什么角色?
逻辑思维让你的故事逐渐递进,从而更严谨,更可信;
逻辑思维让你的道理更健壮,软件工程里叫做 Robust,中文翻译过来叫做鲁棒性,也就是健壮、强壮的意思,换句话说,逻辑思维能让你的“道理”少出bug。
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逻辑思维能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逻辑思维非常擅长环环相扣,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来证明下一环的正确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环环相扣”里,我担心的是,他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就像很多人在公司里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埋头做事,每一步都尽力走的出色漂亮,但,产品方向有问题,不满足用户需求,没有市场。那么,在一个不正确的方向上努力狂奔,有什么意义呢?
微观上,因为每一步可测,因此逻辑思维可以大展拳脚。
但宏观上,由于时间跨度大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单纯的逻辑推演很有可能无法适应真实世界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还要追加“大局观”、“格局”等其他素质的原因。
关于逻辑,得其上者,一眼千年,洞察万事万物的真相;得其中者,独立思考,认识自己;得其下者,头脑清晰,理性冷静成熟。
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