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NOV. 17 Cloudy 6℃ AQI 256 Heavily Polluted
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很多事情干的过了并不是好事。文明是这样,中国印度都拥有悠久的文明,所以面对先进的市场玩法的改革步履维艰。人是这样,太过活跃显得浮躁不沉稳,太过低调让人觉得冷漠有距离。所以,儒家有“中和”的观点,既不要左也不要右,吾日三省吾身,甚好。但毕竟大多数人并不是圣人,他们从不思考,跟着感觉走,连对待子女的教育都是如此。
以前我一直怪罪市场经济,是他导致了一批人先富起来,但这种富裕是腰包的富裕,并没有在思想上提升一个档次,在美国这叫“New Money”。此前大家一起忍饥挨饿,少有一部分人中之龙之凤逆潮流而动,凭借自己过人的禀赋与才华以及成长路上的艰辛、血与泪在某个领域终成泰斗。
后来我逐渐发现这种泰斗的养成法则实在是太逗了–太过于突出困苦的成长环境以及智商优势。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想这跟我儿时的教育观念是有关系的。2000年的小学课本仍充斥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童第周之类的课文。据我观察,直到现在我儿时的部分文章还有,而在我之前,我爸爸就在念着相同的课文。想来,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在编入课本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会有一代代的拥趸用极为枯燥的方式一代代的将之传诵下去,长达40年之久,也是壮观。
那时候,我以为穷还是历练是考验,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现在想来这跟放屁没什么两样,跟邪教也没什么两样,穷就是穷,穷还可以富,干嘛找一些故事来麻痹自己呢?不是每个人都是童第周,不是每个人都有在困境面前有愈挫愈勇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和勇气,这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里是有概率的。
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只有有钱,才能办好教育。
30年的市场经济让国民富裕起来,但大部分人只不过是水涨船高的一种状态,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当我们有钱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当我们社会的物质极大充盈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真实状态呢?
我们的民族的确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不过,过犹不及。我们很重视,但过头了;从古代我们就苦于人口众多,科举及第如万马过独木桥;如今我们仍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从小学就开始的考试的“军备竞赛”不曾停止,高考是个小高潮,每个考生像刺激了G点一样,因为要同全省全国的亿万考生竞争。不管是古代两三亿人口,还是现在的十三四亿,我们一直认为考试是个难事而觉升学(中举)无望,所以,考生人数不是问题关键,考试心理才是。学习从来不是为了做学问为了智慧,最终目标是升官发财,是考学,纯正的演变成了为了考试而考试,从来没有更高的追求。
假如你告诉一个孩子,别人都好好学习你就得好好学习,否则你就落下了。(这也是一个正常家长的普遍心理,真混蛋)是的,小小的二三年级就开始报班辅导争名次,你争吧,你随着大流考吧,你跟着课改的步伐慢慢变吧,你一定要“考试考什么咱就学什么”吧!但你记住,你孩子永远是教育的牺牲品!
你记住,孩子永远是教育的牺牲品。
我现在开始怀疑“教育”这个词了。世界上这个词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有他的价值在哪里呢?
我说没有意义,我说在中国没有任何意义。在中国,教育就是做卷子,对于小孩子而言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对待中学生而言是靶心是高考,小学的教育是升入好的中学,初中的目的是升入更好的高中,高中的目的是升入211/985。考试才是关键,考高分才是王者,什么心智成不成熟,什么价值观人生观都不重要,分数是一切一切的衡量标准,包括道德。如果非要我说出点意义,好吧,教育给与了一定知识,并且顺带着培养了一群压抑型人格。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哈哈哈,这是以前老师常讲的人生终极真理,他说对了,不过我觉得还是这样说比较好:
压抑的教育决定压抑的习惯,压抑的习惯决定压抑的性格,压抑的性格决定压抑的命运,压抑的命运决定压抑的风气,压抑的风气决定压抑的民族。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欢声笑语,能够性格开朗活泼,能够有趣一点,对待学问认真一点;我希望她少一点成年人的麻木和困窘,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爱好和乐趣,我希望她在她应该的年纪玩着应该的玩具,我希望她从事她愿意为之付出一辈子的事业并自己找到心仪的伴侣,如意的郎君。就这样,在该成熟的时候成熟,该嬉戏的时候嬉戏,该一鼓作气努力奋斗的时候奋斗,该调皮恶作剧的时候恶作剧。生活里有很多人反过来了,那不叫萌而叫蠢,那不叫恶作剧,那叫悲剧。
我不希望她在春天一片寂静。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此致
敬礼
写给没有玩耍时间的9岁的妹妹
也写给认为孩子没有时间玩耍的45岁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