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是最最昂贵的教育

夜读《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

近两年,我有寥寥几个感受到自己英语在进步的瞬间。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所有那些瞬间背后的方法论。

第三章看完,我问自己:

我们之前在学校里学外语的方式效率为什么极低?

Same Box-Different Path

我们做事情往往有两种方式:

  1. 庖丁解牛法:即把一个问题拆分成若干子问题,子问题拆分为若干子子问题,最后,拆分到不可分割
  2. 布朗运动法/爱迪生灯泡法:没有规则、没有规律的试错,直至成功

两种方法没有优劣,只有在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可能一个方法会比另一个方法更好。

比如,工作中,如果任由下面的人做布朗运动,那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无论是八十年前的福特开创的流水线作业,还是近些年软件领域流行的“敏捷”式开发,本质上都是庖丁解牛法的实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工程项目类的实践。

但英语不能这么干。我们多年来英语的学习实践告诉我们,从单词「abandon」开始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单词 » 短语 » » 语法 » » » 句子,这样的线性学习,只会徒劳的把英语学习周期拉的无限长。

看,第一种庖丁解牛法在英语学习方面是不适用的。

错误的个人受教育方式

貌似在整个教育领域,近些年都一直非常流行对学习内容的模块化考核方案。例如语文,分为背诵、填空、阅读和写作;例如数学,分为代数、几何等。这样,学习周期被拉长了,中间自然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供上面的人考核、选拔。

被考核者需要获得“选拔成功”的荣誉,于是呢,对着这些题型开始用猛力,猛用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

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学习本来是件能长见识,能收获感官刺激的一件事儿,如兴奋、激动、痛快,在这种庖丁解牛式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受教育者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被死板僵化的教学体系冲击的一文不值,你必须跟着队伍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许说话,不许交头接耳,有事儿打报告。

束缚。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现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普通人,是会过日子的人,不是伟人。[链接·《十三邀·许倬云》]

很有道理啊。

如果说当代教育方式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客观的公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才有得做,普及教育才变得可行(反正培养出来的也是普通人嘛)。

当代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选拔。

好的个人受教育方式

选拔是可以“工程化”的,是可以“敏捷”的,但学习不行。

学习过程无法标准化,因人而异,不可预测,不可一刀切,不可使蛮力。

一个人从不会到会,中间经历了什么?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社会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刻意的做到标准化,从受教育整个群体来看,是节省时间的,但对个人,是对精力,对效率大大的浪费,愚蠢的浪费。

所以,有一种东西,叫自学,你知道吗?

自学的魅力就在于时间完全自主可控,方向自主可控,中间没有竞争,不排名次,更没有临时测评打乱你自己的学习节奏,一切,都是自由的。

你可以在你喜欢的领域方向做布朗运动,或横冲直撞,你可以自己研究这,研究那,纯粹的享受学习的乐趣。

这,才叫教育。

为了跟现在流行的教育区分开来(必须区分),我们不得不为这种教育加一个限定词,又因为这种教育并不适合过日子的普通人,所以我们权且称它为「精英教育」吧。

附:书籍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