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奋斗,必有所成。
先推荐一篇文章:蔡志忠:努力是没有用的
当代我们所说的“成就”,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什么成就呢?嗯,赚钱。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小被教育勤俭节约,但开源远比节流更重要啊,可我们的教育意识里非常缺乏财商的培养。
第二个问题:人非常复杂,离钱越近,人就越复杂越多变。把钱从别人的口袋装进自己的口袋,光努力奋斗不行,甚至光有能力也还是不行。一味的强调努力奋斗,效果并不佳。
赚钱这件事,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有外部市场的因素,有政治的因素,还有个人的因素。仅以个人因素为例,就既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去分析,还需要有洞察力、有市场敏锐度、有担当、有执行的魄力,除此之外,还要有点运气,看,变数太多了。
正是因为赚钱这件事儿不简单,影响因子过于多,而赚钱这件事人人又不可绕开,所以我建议学校开设赚钱课,一门教授用科学的方法赚钱的课程。
赚不到钱,不是能力上的事,或者说能力上的事儿都不叫事,因为可以学。而观念上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
第一个例子:
假如有一个人说赚钱赚的少,问你有什么解决方案,八九不离十,你会说:
- 努力工作啊!加把劲儿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先把你的能力培养起来,有能力了,涨工资是迟早的事。
第二个例子:
我们上学分文理科,大学分专业,毕业了呢?毕业以后绝大多数人都拼了命似的去找对口的专业。
很大概率上,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毕业以后就会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尽可能「学有所用」的职业。
可是问题在于:
第一个例子中,努力和能力都不是升职加薪的充要条件啊,升职加薪的充要条件是“得到老板的认可乃至大力认可”。
第二个例子就更吊诡了,高三毕业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还懵懂无知,不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更无从判断十年后哪个好哪个不好,很多干脆就是听听旁边人的建议然后瞎选了事,用这样的方式指导未来三十年将要从事的工作,实在是太不科学了。
很多人对「赚钱」这件事情的思考,是懒惰的。很多人天真的认为,只要“我”在专业内足够专业,只要干好手上的事情,就能赚钱了。那叫赚钱吗?我怎么认为只能算作谋生呢。这些人把自己局限于一个专业上,然后在里面怡然自得,实在愚蠢,这就是当代的井底之蛙!
我们出来是赚钱的,应该是哪里赚钱我们去哪,而不是固守在一个位置等着钱轮动到这儿(难道那不是守株待兔吗?)。
靠专业技能为公司效力赚钱,风险极大。
职场看似四平八稳,按月拿薪,其实呢?其实是公司帮你承担了风险,因此公司合理合法的将本应属于你的全部产值拿走了80%-90%。
对于身上背负有某种专业属性的职场人来说更是如此:
职场人慌里慌张的按照企业的设想做出产品,交付给企业,企业将它交付给市场。
市场表现成功或是不成功,职场人可不管,他们只要工资。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该项目的成本/风险就是员工的工资和,那么企业在定薪酬的时候会把风险算进去,最后一折算,个人只能拿到产出的80%-90%,以防止亏损或者项目不成功的时候,企业有余粮发工资。
由此可见,职场人的生存策略是顺从+执行力。
一个窍门就是,在任何一家企业,大多数岗位,你只需要表现的稍微老实一些,话少一些,对领导吩咐的任务上心一些,并及时把任务进度汇报(投喂)给他们,他们对你的印象就很好。除了一些高管岗位,一家企业绝大多数岗位,根本不需要岗位的占有者有多么雄心壮志,有多么的能言善辩,多么的才高八斗,更多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一个执行力高的人,一个顺从的人。
我们学校里有多种学科,不同学科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计算机就代表一种程序化的思维方式,物理学是一种透过现象研究本质的思维方式,数学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第一思维方式,法学是一种研究行为合理性与否、行为正当性与否的思维方式等等等等。
我斗胆认为,赚钱也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原因是:赚钱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确定性的赚钱往往赚不到大钱,可以说,赚钱是一门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学问。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可以赚钱养家糊口,物理学专业毕业后也可以通过科研赚钱养家糊口,法学、电气工程、生物、机械等等学科毕业后都可以找到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这些学科也能赚钱,并不代表「赚钱」这门学科不独立,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学科,这些学科背后代表的能力,恰好被市场认可,恰好可以换成月薪罢了。
赚钱,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在赚养家糊口的小钱之外,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如何更高效、更系统的在这个商业世界攫取财富。
那些学问,一直都在,它们也许存在于巴菲特的各种讲演稿里,也许存在于陈志武教授的某本书籍里,也许存在于褚时健的人生经历里,也许存在于一些什么人的回忆录或脑袋里。
综上,学校应开设一门赚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