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成书于 2004 年,由于诸多原因,推迟了一年出版。十五年后,因缘际会,我有幸从旧书店才淘到这本书。我手上的这本书是第 1 版第 1 次印刷,印数 10000 册,不知后来有没有再版。难能可贵的是,书扉页上还有作者迟宇宙先生的亲笔签名,字迹舒展、潇洒,十分耐看。
《联想局》讲的是联想集团 1984~2004 之间的故事,从初出茅庐,到南征北战,再到开拓国际市场。这本书值得一看的原因是,由于成书时所在的时间节点,它没有机会讲 2005 年以后的事情,那些泛善可陈的事情 - - 联想如何收购了 IBM,如何成为全球第二大 PC 厂商,如何转型,又是如何转型四面碰壁等等。
2004~2019 已经不是联想的时代了。
1984~2004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想也应该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个年头,整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在忙什么?在一个市场经济法律框架还未完善的年代,企业在做什么?企业家又在做什么?
我当然知道企业在忙着生产,企业家在忙着挣钱,这是亘古不变的,变的是环境。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 “野蛮生长” 的环境,国门刚刚打开,政企之间界限都不清晰,市场不成熟,法律不健全,资金非常短缺,教育条件困难,人口素质偏低,在这样一个原始的、混乱的、矛盾的、复杂环境里,还同时迎来了高新技术的革命,”新” 和 “旧” 如此高浓度掺杂在一起的环境,在历史上少有;最终我们还走对了,问题逐一解决了,整个中国因此巨变了、富强了,那么这段历史,就更不可多得了。
另外,确切的说,我们八零后、九零后是没有正儿八经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商业世界。商业世界本来就是成人的世界,而那个世界又恰好植根于那段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因此,那段历史,尤其是那段历史中的商业史,必定是心惊肉跳的,是刺激的,甚至是悲壮的。
书读毕,乃知联想当年的成功,主要归为三点:
第一,管理的成功。当时当日,柳传志大刀阔斧的改革,打造的 “斯巴达克斯方阵” 在市场上发挥了威力。
第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环境包括了政治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商业环境。适应环境是生命力的体现,在转变、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层忍住多大的诱惑?又要冒多大的风险?才能从多条前途未知的路径中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需要试错的,而试错是需要勇气的。
第三,科学技术上的硬实力。
可惜,Sun 公司的硬实力在彼时也是只手遮天,但最后因为软实力不足,导致公司难以为继,最后草草收场。联想在当年做出的 “贸工技” 战略是挺不错的,也引领着联想走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但本书由于年代限制,未能述说 2005 年以后的事情。现在是 2019 年,可人们提到联想的却仍仅仅只是电脑、电脑、电脑,没长进。
华为不再是 2004 年的华为,而联想还是 2004 年的联想。不知道缺少了联想,世界究竟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