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修炼

高水平的演讲要「顾左右而言他」,不直接抛观点,而是通过故事、例子来旁敲侧击,让观众自发产生观点。如果把演讲本身作为产品来看的话,通过精挑细选的故事与观众互动的过程就是「产品交互」。

很多演讲者喜欢直截了当,某某某实现用户多少,某策略增加了多少访问量,继而获客多少人次,签下多少订单。

No!演讲者是有快感了,但那不是演讲,实际上,那仅仅是在证明实力。想一下,你在面试过程中是不是在用这招儿来期望得到面试官的好感。

什么是演讲?

演讲的本质是内容传递。内容可以是精神上的知识,也可以是任何领域的知识。

当观众在台下眼巴巴看你秀肌肉而得不到任何健身秘诀时,那是什么景象?嗯,那不是演讲,而是在看维密秀

当你开始在试图传递具象或抽象的知识的时候,你就在演讲。

什么是高级的演讲?

演讲往往不是对单个人的演讲,听众很可能是几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如何收获大多数人的芳心?

你肯定知道,台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阅历,都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理念。让大多数人能认真听并能支持你的观点,看似是不可能的。

但优秀的讲演者的确可以做到。

假装你现在正站在台上,你知道台下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性格、价值观不一样,那么问一下自己:

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他们的共性是他们都是「人」。

不管是什么人,他们的本质首先是「人」,而「人」,是有共同的弱点的。

很多动物见到食物就激动的不行,那么我们可以说食物就是这些动物的弱点,「人」的“食物”在哪里呢?

情感和美

想一想,当你站在台上,把发生在你身上的真实的例子大胆同时饱含情感流露的描述出来,台下的观众会怎么想?他们大概率会认为你是个真诚的人,不出意外的话会有一部分人认为你值得信任。信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想一想,当你站在台上,并不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也不试图侵犯别人捍卫的价值观,而是娓娓道来,向观众传递一种「一个观点,不一定对」的态度,让观众自己去反思,让观众自己得出你想表达但就是一直不直接给的那个“演讲主题”,效果得有多好?信服度要有多高?

演讲,就像钓鱼,要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要不动声色的让听众自己上钩。所谓的不动声色,就是演讲最核心的主题不直接给,要让台下的人自己领悟,不要担心别人领悟的到不到位,事实上,你根本没有责任关心到每个人。你的责任就是引导,至于说理解的深浅,就要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举个例子

听丘吉尔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丘吉尔一定是掷地有声的把战斗的决心表现出来了,请注意他的措辞,他有没有在演讲里破口大骂希特勒呢?并没有,因为没有意义,他做了什么呢?他一直在强调一件事:我们受欺负了,我们要反抗!

这个“谜底”放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能迅速赢得内部一致,这完全出于人条件反射式的自我保护,每个拥有社会属性和群居属性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理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听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我相信你没有听到任何有用的知识,你能在安徒生童话里得到什么货真价实的知识吗?但你却仿佛得到了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东西让你飘飘欲仙,让你相信某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力量,我现在告诉你,那种东西,就是情感!信念本质上也是情感,执着的情感。

总结

人所谓的可以辨别是非,其实适用面非常窄。原因是人能辨别的是非仅仅是你现在认为的是和非,换句话说,在你视野半径有限的情况下,你其实根本无法判定你相信的是和非是不是真正的是和非。

在演讲中冠冕堂皇的强调大是大非,是错误的。因为台下观众价值观的标准永远无法统一。

不过并非没有解决之道:人类经过了几百万、几千万年的进化,经历了多少次是和非标准的更迭,都没能涤荡掉感性的力量。

那么若在理性的演讲中加入感性的佐料,辅以刻意练习,相信你的讲演终将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