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留学苏联的时候苦学俄语,他对这段经历如此描述:“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如果有一路捡钱那般的兴奋和玩儿命,那没有学不成的道理。
读《旋元佑语法俱乐部》就像是在捡钱,尤其是对那些被中学英语虐过的朋友来说。我们是一类人,我们都曾被英语戏弄过,在我们看来,英语语法就像个巫婆一样喜怒无常、反反复复。它没有一条永恒的准则,情景一换,to do
、doing
、have been doing
、have been being
之类的狗东西就开始各种“挑衅”,谁知道用哪个?!一节课下来,N 个句子的语法,N 个时态的语法,N 个单词的用法(例如 stop to do 和 stop doing 的辨析)。妈的,我就纳闷儿,说英语这么费劲吗?外国人脑子怎么长,才能在说话前考虑这么些个条条框框?为此,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
都说旋元佑老师是英语魔法师,他的语法课程号称“不需死背就能精通语法”。这些宣传我并没有往心里去,我之所以选读旋元佑老师的书,主要是因为他老人家有白头发了:),哈哈!这位老师有着非常非常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而且多年从事翻译工作,有着十分广博的知识背景,因此我认为这位老师对英文的学习充满了热爱,也因此我认为他值得信赖。
旋元佑老师并不建议英文基础不扎实的人读语法书,他认为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学习到的语法都是纸上谈兵。但我由于好奇的缘故,还是想看看这位“魔法师”如何别出心裁的讲解语法,于是,粗读一番。
本书第一章仅十一页纸,讲解基本句型,叹为观止!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知道了“补语”的定义。从前老师教我们顺口溜“主谓宾、主系表”,什么意思呢?反正不知道,我承认老师有讲过,也让我们记下数不清的例句,但,我就是恨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啊。旋元佑老师用了几页纸,把「动词」给我们讲明白了,所有简单句的结构,一下子也全都明白了。
本书第三章,讲的是曾经最让人头疼的时态问题,旋元佑老师用了十四页纸,是的,搞定了。
说个题外话,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英语有「时态」这个概念,「时态」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像「非限定从句」一词一样只是后人随便起的名字?旋元佑老师开篇就解决了我的这个疑惑: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时间和状态是分开处理的。
原来如此,时态原来是“时间”和“状态”的简称!长知识啊!
通过旋元佑老师前十一章深入浅出的教导,我逐渐摸到了英语语法的第一个脉搏:动词。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一个句子来说,动词就是句子的“窗户”,中英文都一样。比如以“我爱你”来说,其中“爱”是动词,“爱”就是这个句子的“眼睛”。这个句子可以缺少我你他她它,但绝不能缺少最关键的动词。假如你去了一个古老部落,大家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都不一样,但这时,你仅仅表达一个动作,他们就基本能猜得出你要表达什么意思。
本书第十二章到二十二章主要讲长难句,就是那些一个句子,动辄就五六七八个逗号,一个接一个的 that、which,这样的句子浑身透漏出的只有“吓人”二字。
但旋老师倒是不紧不慢,他不急不缓的讲,我也不急不缓的听,于是,我摸到了英语语法的第二个脉搏:表达清晰。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诀窍,我们用汉语说话也非常重视“表达的清晰性”,比如你说:
我看见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请问这句话到底他娘的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是“我跳起来”还是“他跳了起来”?英语也是这样,作为一门自然语言,它不可能都是 “Hello”、“How are you” 这样的简单句,他需要复杂起来而形成“复合句”。那么在“复合”的过程中,最要紧的不是什么用词是否标准,更不是你的美语发音是不是地道,最要紧的是你有没有“准确”表达了你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语法有唯一标准的话,那么这个标准必然是“你讲的话是不是足够清楚、明白”。不管你用了多么臃肿不堪的句子,只要你把意思表达清楚了,让对方明白了,我觉得目的就达到了,只有这个“初级目标”达到了,我们才有资格讲“这个词用的怎样”、“那个句子是不是还能精简”。
旋元佑老师,我爱你!读完您的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拼积木的孩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就是我摆弄的对象。我来来回回的拼接、拆卸,以期造出一个没有歧义、晓畅明白的“人话”。您教授的英语是一门活生生的“语言”,而不像我中学学到的英语,哦,天哪,很学术,很官方,很吓人。
我想说一下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中学教育普及率那么高,教学条件也越来越好,设备越来越高级、先进,但遗憾的是,在我接受的教育环境中,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对好奇心的尊重,甚至我都没有看到对知识的尊重。
也许是我国教育资源稀缺的缘故吧。以我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为例,我当年上的小学一个班级现如今要容纳一百多个学生!的确,这么多学生,把名字记全就累得够呛,怎么还能强求老师因材施教呢?
又也许是老师挣钱挣的太少了吧。就在上海,我在地铁里不止一次的听家长说起老师收完红包就把孩子的座位往前排挪一挪,一手交钱,一手办事,像做生意一样。这样的老师怎么有心思把学生教好呢?
中学教育只是保证了「方差」最小化,即通过制度,让每一个样本值(学生)尽可能的围绕在平均值附近。用柳传志的管理哲学来讲就是「入模子」,教育制度就是模具,出来后大体差不多,政治上立场坚定,能认字儿,争取考高分,就行了。
如果一定要「教」些什么的话,我认为最应该花时间、下功夫教的就是「好奇」。反过来,培养不出充满好奇的、自我驱动的认知态度,那么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给我讲的笑话,说:一家大人要出门,给自己的孩子烙了一张大饼挂在脖子上,估计孩子绝不会饿着,然后就出门了。而当这家大人返回家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被活活饿死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饼不大,而是这个孩子根本就懒得转动一下脖子上的大饼。
首先我认为自己不是个笨蛋;其次我认为我从小到大上的学校非常不错,都是鼎鼎有名的学校。
不过说老实话,初中高中共六年的时间,我的英语基本就算白学。
是的,没错,白学!
我们都很忙。 老师忙,忙着布置作业,忙着验收作业,学生也忙,忙着三英一汉(你还记得这个中国特色的词汇吗?),忙着死记硬背,到头来,我却感觉全他娘成了白忙、瞎忙。
我们都不容易。 老师起早贪黑不容易,学生忙于课业不容易,但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每个人的不容易最终换来的却是没意义。就像是经济危机爆发前总有一小段短暂的、虚假的经济繁荣一样,这是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营造的虚假的“学习繁荣”,表面亩产一万斤,其实一无所获。
在上中学的时候,在老师马不停蹄的追赶学习进度的时候,在一套卷子、一套卷子被逼着完成的时候,在无数的句型句式被强迫着灌到脑袋里的时候,我发现我只能做题,我只能考挺高的分数(高考英语 150 满分,我考了 136 分)。但我就是不懂英语,我只想恭恭敬敬的问上一句:
老师,他妈的什么是他妈的宾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