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American Accent Training》

我的英语学习路径参考

和中国绝大多数的朋友一样,我经历了小学、初高中近 10 年低效、痛苦的英语学习过程,好在那个时候,我们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比现在的小朋友少受了两年的罪。

有人会认为越早学英语不应该是越好吗?是的,在 0-6 岁这个区间学习英语那是越早越好,但要是过了这个时期,不管多大的孩子,就都只能按照成人学习第二门外语的方式进行训练了。

所以,我比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小朋友,的确少受了好几年的罪呢。

直到工作后,我才是开始大量的使用英语,体验那是完全不一样的。自此,英语不再是试卷上选项间的辨析题,也不再是总成绩中的一块砖,它回到了它最最纯真的模样。英语在我的生活、工作中扮演着货币一般的角色,是的,它就像那一张张红颜色的百元大钞,帮助我得到我需要的东西。比如,Go 语言的文档、stackoverflow 的疑难解答、Twitter 上的新鲜事儿、YouTube 上的好玩儿视频,这些东西都需要我拎着「英语」这个货币去“兑换”。

我从「读」开始,有的是不得不读,有的是有兴趣的读,就这么读了一年多。以前我总想找捷径,经历过了才知道,前期逼着自己硬着头皮去读,心里挣扎的难受也要去一句句的翻译,如果说有捷径,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捷径吧。其实也对,既然都要走捷径了,那就不可能快乐。别人在学校里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个 10 年才能凑活着做个英语选择题,你非要 3 个月精通,那么,痛苦,是一定会经历的。

当我读简单句读得比较顺了,我就开始读《旋元佑语法俱乐部》。这样,我就不再惧怕长难句了,或者也可以说,当我再面对长难句时,我就无法再为自己编造理由蒙混过关了,我就必须要老老实实分析句子结构去了。

但我还不满意,因为我说出来的句子跟 YouTuber 说的特别不一样,小到字母的发音(比如 M、N、W),大到单词发音,再到句子的节奏,总之,我说出来的英语,--!因此,我看了两本书:

嗯,的确,我又进步了!

注:《American Accent Training》这本书中文版早就出来了,但我非常不喜欢它的中文名字-「美语发音秘诀」,感觉可以一周让你从入门到精通。“秘诀”这个词,足够抓眼球,但也足够烂大街,而且违背了书里倡导的“刻意练习”的理念,无论怎样这都不是一个能配的上本书内容的好名字。

口语的本质决定了发音糟糕没关系

口语是什么?就是用口来说话。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让人理解。

那么发音是什么?发音就是张嘴说话时带的调调,比如我们一听就能听出来谁嘴里飙是一口东北话。

口语的本质决定了发音糟糕是没关系的。谁也没有妨碍赵本山在小品里讲逗得全国人民哈哈大笑的段子,也没有妨碍东北大哥听新闻联播,其实,只要别人表达的你能听懂,你表达的别人能理解,语言这一关,就算过了,其他的都算是锦上添花。

我认为口音问题是一个关于“美”的问题。

口语就像穿在身上的衣服。从本质上看,衣服是用来遮羞,用来保暖的,但当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衣服就不再简单的只用来遮羞、保暖,而更多的是承担了美学功能,当我们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就更自信,气宇轩昂;相反,如果衣服不好看,就会招致其他人的“数落”。

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曹雪芹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是评价贾宝玉的,不管是英语中的口音问题,还是衣服的问题、容貌的问题,都是“皮囊”问题,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一个人的内在,有多少学识,有怎样的品行等等,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那就是:

学就往深里学;看问题就要抓住问题本质。我曾经的一位老师这么教导我,好几年过去了,我记忆如新。

口语练习的三重境界

连续的而非离散的

我们中国人用“口若悬河”来夸赞一个人能说。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嘴旁边挂着一条河哎,说话的时候,唾液的分泌速度要多快才能赶上“河水”的流淌速度啊!那的确是真能说!

“口若悬河”是我们老祖宗对“聊天健将”最为夸张的想象,虽说是想象,但也能反应出口语的基本特征-流畅

我们平常说话是做不到“口若悬河”的,不过我希望你能注意一下我们说话聊天的时候词与词之间的缝隙。

一个显著的例子,北方人说“西红柿”这三个字,字正腔圆的说应该是 xi hong shi,但你到了京津冀地带,没有人这么说的,徒劳的暴露你是外地人,因为你说话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应该怎么讲呢?

xi óng shi

看见没有,在说话的环境中,由于大家对西红柿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根本没有必要特别强调,所以为了突出强调应该强调的其他内容,就弱化了“西红柿”这个名词的读法,把「h」吞掉了。

这不是刻意吞掉的,只是在说话的过程中因为语速的增快自然而然产生的。

英语也是这样,你不应该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的练,从一开始,你就要模仿美国人说话时的「连续性」,只有模仿了你才能习惯这种「连续性」。

有起伏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想必大家上中学的时候都经历过学校的早读吧。

当时我们学校管理很严格,六点多钟起床跑步,然后就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早读时间。说实话,真困哪!但是可不敢直接趴课桌上睡,有值班的老师遍地巡逻。于是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把课本放到桌檐上,脑袋低下睡觉,为了瞒天过海,睡觉的时候嘴也得出声啊,哼哼哼,哼哼哼,于是,越念越困。整个班级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这个样子:

-----------------------

后来年级主任要求我们早读的时候必须有感情滴读,气得我们直骂娘:都这么困了还能怎么有感情!

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人交流的时候全凭一张嘴,凭什么你说话的时候别人愿意听呢?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流传一个小孩子朗诵曹操的《观沧海》,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你怎么都想象不到,一个小胖小子竟然能把这首诗演绎的豪情万丈。

为什么?

有起伏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学校听听早读的声音。

有目的性起伏的而非盲目起伏的

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口语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力求准确的用语言传递给他人

当我们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去说话的时候,可不要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你认真读以下的句子,这些句子用词、句式一模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句子上的标注位置,你在朗读的时候需要强调标注处的词语:

没 说 他 偷 了 钱!

说 他 偷 了 钱!

我 没 他 偷 了 钱!

我 没 说 偷 了 钱!

我 没 说 他 了 钱!

我 没 说 他 偷 了

看!意思完全不一样掉了!

第一句强调“我”,说明什么呢?不是我说的,是别人说的。

第二句强调“没”,说明我没有做以下的事。

第三句强调“说”,说明我没说,但我可能心里想了,或者写小纸条给了谁了。

第四句强调“他”,说明我说的不是这个人,是另外一个人偷的。

第五句强调“偷”,说明我说的是他可能借走了钱,但没说偷。

第六句强调“钱”,说明他偷的是其他的东西。

英文也一样,你想要表达什么就去强调什么,错误的强调会造成误解。

重新思考我们的母语

上面有些例子就来自于这本书-《American Accent Training》。

这些真的太有意思了,我以前从来没有认识到我们平常说的那些话里面有那么多习以为常的玄机。

学一门新语言,就像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门。我不能更同意这句观点了,这是真的,不过我认为还要再加上一句:并且能更客观的审视过去的自己。

附:书籍封面